当前位置:师生感言

引人深思的红色之旅——刘红成

发布日期:2018-04-24  来源:   点击次数:0

对于年轻人,旅游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题记

3月28日,紫阳县毛坝中学高一高二的同学作为陕西红色研学旅行的首届探索者,登上了前往江西的火车。经过20个小时的跋涉,我们到达了这次研学旅行的第一站于都。

由于个人爱好其实我对长征也是略有了解的,记得小时候经常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里面有大量关于长征的情节。但到了于都才发现,大家对长征的起点——于都却不甚了解,我也是这样。我甚至还与同学讨论了纪念碑广场前那条河的名字,毕竟那是红军渡过的第一条河,所以我们很感兴趣。后来通过讲解员之口才知道那600米宽的绿绸子叫做于都河。在长征源合唱团气势恢宏的《长征组歌》的衬托下,我眼前的河面由绿变红,像被血染了似的更加宽阔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去瑞金的大巴上,我发现那里的土壤都是红色的,我猜想那也许是被先烈的鲜血侵染的吧! 郊区高耸的烟囱飘出一缕缕尘烟,顺着丝丝的微风逐渐飘远,在远方集合而成了一片覆压整片天空的云。这让我呼吸急促,心头沉重。看着看着,眼前的红土仿佛变成了可敬的红军战士,他们向着天空中那罪恶的云冲去了。他们的眼神锋利如刀,行动迅捷如风,背影高耸如山。而我只能透过这云雾向他们呼喊:“请一定活着回来”!

到达瑞金我们已经身疲心乏,加之天色已晚便休息了。第二天我们匆匆地游览了当年的中央苏区旧址,现在的景区红井和叶坪。便赶向了巍峨的井冈山。

井冈山博物馆像磁铁一样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在其他同学休整之时,我便一人偷偷参观了一遍。在博物馆的英雄雕塑中有一位同志甚是惹人注意,因为雕塑中只有她一位女同志。但由于时间匆匆我也只记住了她的名字——伍若兰。后来在烈士陵园的雕塑园中又偶遇了她,但由于登山后的劳累使我实在无法认真观看她的事迹。后来通过他人之口才知道那是朱德同志的妻子,使我万分后悔当时没有认真观看。

时间飞快的从我们的旅行中溜走了。3月31日下午我们踏上了归途,火车上除了没有来时的那种激动劲儿外,多了一种慵懒倦乏的懒散感。终于,乘务员清扫的动静惊醒了两位同学,然后他们说了句:“扫地的来了”。这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不禁自问:“咱们就是这种人吗?”过了几个小时,另一个乘务员取出喇叭喊:“大家都把垃圾往外扔。”大家道:“ 不可以!”“那你们还把垃圾往地下扔!!”乘务员道。

4月1日,愚人节,我们回到了校园。许多人都在抱怨,研学旅行什么都没学到。我想,这一天他们愚弄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吧!大家真的学了吗?

这是研学旅行中的小事,但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大家的精神是贫乏的,行动是粗鲁的,语言是庸俗的。作为祖国新鲜的血液,这样的我们能让上一辈安心的将祖国交到我们手中吗?先烈的呐喊尤在耳边,享乐烦劳的我们能安心吗?习总书记说过:“打铁必须自身硬 。”所以我们应该继承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发扬长征精神,使灵魂得到洗礼,这样就能建设更强的中国、更富的中国、更美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