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都资讯

红都资讯:研学旅行重在“研”不在“旅

发布日期:2018-01-29  来源:   点击次数:0

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去年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出现重旅游、轻研学的倾向。根据我校以往组织学生暑期研学旅行的经验,本人试图对研学旅行中研究性学习难以良好进行的原因进行一些剖析,并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研学旅行为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研学旅行中,最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把研学旅行当作了单纯的旅游,忽视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还是未成年人,长时间处在校园内相对封闭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旦有机会走出校园,大家都感到异常兴奋,但同时学生往往会对研学旅行的目的与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重游轻学的情况。其次,学校对于研学旅行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对研学旅行的时效性要求不够。目前,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尚未给出明确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所以有些学校往往和旅行社或者文化交流公司合作,让后者拿出一整套课程方案,学校直接购买服务。此种情况下,学校减轻了负担,但相应的研学旅行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再其次,能够高水平策划并有效组织研学旅行的教师欠缺。研学旅行对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真正能够胜任的教师不多。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游相结合的体验式课程,理想中的模式应该是学生在旅行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自身综合运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难题,不是某一单一学科知识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拥有跨学科知识和视野的教师引导,这就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学术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措施到位,研学质量才有保障从2012年起,学校开始组织部分学生进行暑期的研学旅行活动,至今已有6个年头。面对研学旅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破解。专项管理,明确定位。我校专门建立了“研学旅行课程部”,将研学旅行定位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以旅游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运用多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实践课程。”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集体研磨了《研究性学习旅行课程教师指导手册》和《研学旅行学生手册》。《研究性学习旅行课程教师指导手册》主要向教师说明:学生研学旅行的目的及意义;研学旅行的流程及具体安排;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研学旅行学生手册》主要向学生介绍: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研学旅行前期的知识、身体、思想相关准备工作;研学旅游过程中的具体安排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流程等;此外向学生提供前几届研学学生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性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范例和启发。通过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一方面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研学旅行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充分保证了研究性学习的落实。深入研究设计研学内容。研学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能够在几天旅行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开展这项活动,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整个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具体来讲就是学校中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研究问题的方向,我们学校从各个学科都抽调了有经验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都有多年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鹏科技论坛、明天小小科学家、翱翔计划等活动中指导学生研究的经验,同时这些教师本身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可以说这支指导教师队伍是研学落实的最好保证。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以后,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导还没有研究经验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于是,经过多次集体研讨,指导教师通过集思广益,确定每一次研学旅行的主题、路线,并且在每一次研学旅行前,都为学生开设研究性学习选题和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选好题,做好研究,在每次研学旅行出发前,指导教师团队都会给学生提供《教师建议选题集》,作为范例,帮助学生理解选题的方向与方法。例如,在去河南红旗渠进行研学活动前,我们请各学科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选题建议。例如:政治课教师提出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分析”等选题。地理课教师提出了“探究红旗渠沿线易发生哪种地质灾害”“红旗渠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等选题。历史课教师提出了“红旗渠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分析”“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的传奇人生”等选题。语文教师提出了“红旗渠红色歌谣研究”等选题。聘请当地专家,指导学习过程。我们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都聘请了当地的知名学者专家,一方面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介绍本区域中乡土研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请这些专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选题把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比如,我们到长春进行研学活动时,聘请了吉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沈文凡教授,为学生进行了《东北三省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的专题讲座,从文学的角度为学生展示了东北地区学术研究的源流,并且在讲座后,就学生的选题进行个别指导。经过当地专家的介绍和具体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选题与开展就有了质量上的保障。在当地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我校的各学科指导教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会根据学生选题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每天对学生的研究进度进行检查和指导。在学生的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还会和当地聘请的专家进行联系,请专家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多元评价,促进研学深化研学旅行的核心活动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性过程,进行的课题研究。而研学旅行中,不仅仅有研学的活动,还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所以,本着充分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来对研学的成果进行考核。所谓的多元评价,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每个评价主体都具有相同的权重,这样的设计将研学旅行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变成了评价者,因此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多元评价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元,我们设计的评价内容既囊括了研究性学习各个阶段(研究选题、研究过程、研究报告),又包含了学生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集体观念等内容。再其次,多元评价还体现在评价形式的多元。除了进行纸面上的打分评比,回到学校以后,我们还会举办研学旅行征文、摄影比赛等后续活动,使学生的研学旅行变得更加丰满,帮助更多的学生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与他人分享研学旅行的感受与收获。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从学校的层面进行引领,帮助学生认识研学旅行的目的;需要有一支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设计出完善的课程内容;需要有当地专家的指导,帮助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需要利用多元评价,帮助每一个学生将研学旅行的成果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