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长征路 共筑中国梦——杨青茹
发布日期:2018-04-24 来源: 点击次数: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七班的学生杨清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征路,中国梦》
我和大家一样,有幸体验了紫阳县毛坝中学首次为期五天的红色研学旅行!“重温长征路,共筑中国梦”是我们本次研学之行的目的,今天我将自己此行的长征之地的那 一段段厚重的革命历史分享给大家!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从瑞金出发到会师结束,在这历时两年零五天的长征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
1934年秋分前,于都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红军壮士兮不复还。无数明战士就这样踏上征途,像《十送红军》歌里唱得那样凄厉、悲壮。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于都河算不上特别秀美,也说不上壮阔,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享有不朽的声名-------8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
10个渡口,送走8.6万红军战士,一进于都,就能感受到于都人民对于红色历史的诸多自豪。
当年,为保证红军能够顺利渡河,于都百姓把沿河800多条民船全部停运,铺上拆下的床板和自家的板都用来架设浮桥,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甚至把自己的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正是有于都百姓的大力支持,红军主力部队渡河任务才得以圆满完成,曾经参加指挥强渡大渡河的红军将领萧华说过:“第一条船上17位勇士的英名可以长留于革命史册,同舟船工的英名也必然闪耀着同样的光芒。”
后来,我在瑞金听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瑞金沙洲坝村杨荣显,有八个儿子,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 时候,她毅然响应政府扩红的号召,全部都送去参加了红军,不幸的是,八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杨荣显老人,在弥留之际,没有一个儿子送终。那时怎样的悲壮,又是何等的豪情!
当年瑞金全县仅有24万人,二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几乎所有的青壮,甚至14、15岁的小红鬼都加入到了革命队伍。红军长征后,瑞金人民又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对红军家属和普通群众也肆意捕杀,很多地方都成了“血洗村”“无人村”,其惨状正如国民党在报告中所说,“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苏区人民为了苏维埃共和国,牺牲的太大,奉献的太多。
而在瑞金沙洲坝村,有一口驰名中外的红井。它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和苏区干部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见证。
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因群众迷信不可动土挖井,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毛泽东发现村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水,便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
毛泽东爱民挖井的实际行动,为苏区干部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和驻地村民纷纷挖井取水,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肮脏池水的历史。
1951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将这口井进行了全面修整,并取名为“红井”。在井旁还立了石碑,上面刻着十四个赤金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思念毛主席!”
尝过红井水,我们再一同走进天下第一山-------井冈山。
也许她没有泰山的气势宏伟,没有庐山的风景俊秀,没有峨眉山的清新无暇,可当你走进她的时候,你就会不觉为她那段火红的历史而感染,就会被她那鲜红血染红的山脉而征服。
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途中,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时,部队由原来秋收起义的5000多人减员至1000多人,最后700多人坚定地选择留下来,在毛泽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向井冈山前进,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全中国。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而今天,我们的中国梦,更像长征一样,坚定不移的为中华伟业而奋进!
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英勇奋斗,没有共产党人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新中国的成立是不可能;没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率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的巨人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率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
上一篇: 红色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候世明
下一篇: 不忘初心,懂得感恩——何昌涌